十二怒汉,一脸的懵逼,我看不懂。好吧,哔哩哔哩评分9.8的一部高分影片,我看完也没有什么感觉。是我电影看得太少吗?还是我的电影语言不通,潜规则不通?我觉得看完一部影片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吧。就是很羡慕那些看懂的人,他们能清晰地了解这影片在说什么东西。
最大的感受就是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,跟着对方哭,笑,及时性的反馈,然后之后就没有了。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刹那,如果你问我,你觉得刚才的电影怎么样?我只会说个还行,挺好看的啊。说不出个所以然来,也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,事情就这样了。
有人说看电影其实就是以不同人的角度来过不同的人生。我觉得自己还是这样,一直停留在以自己的角度来看,所以看了很多片子,但感觉总是差一点。我明明投入很长的时间去看了一遍又一遍,可能看到都想要吐,我还是坚持,因为我想学会看电影,我想写影评,我想把自己看完的感受写出来,而不是永远只是“还行”或“挺不错的”。
每次看电影的时候,我都感觉自己非常的“用力”。别人都说这部影片好,看懂它能够受益终生,看了它会变得更知道怎么用力的生活。总之就是一大堆的好评推荐,让我的生活添了色彩,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。
我太想了,我太想改变自己的人生,所以我沉迷于找这种有“目的性”的影片来看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,对方觉得它好,而我却没有任何的触动,它不能给我带来对方描述的那种好处。我就开始怀疑自己,不是影片不好,而是我看不懂。
Bilibili我是佳景评论:“这部片子以群像的方式描绘了论辩的全过程:从异议、辩论、说服、争吵、推理到共识。它展示的是在现实的言谈、交流、论辩过程中,不同话语力量如何相互角逐以达成共识的过程,但是这个共识并不指向真理。”
Bilibili光之彼方表示:“很多人只觉得这片是赞扬陪审团制度,其实歌颂的是人对于生命的尊重。本来一个陌生小混混完全可以没必要这么费劲,但对于生命必须要慎重和应有的尊重,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。”
这是他们看完《十二怒汉》的感受。那我呢?
故事的一开始,所有证据指向男孩亲手用刀捅死自己的父亲,由陪审团针对男孩是否该被执行死刑投票表决,如果全员表决guilty,男孩就会被执行死刑。
第一轮公开举手表决投票的时候,11guiltyVS1noguilty,8号陪审团毅然决然选择了唯一的反对票,这时我是很佩服他的。以一敌十一,坚持自己内心的判断,只是因为心存怀疑,便不能随便投出决定别人生死的一票,还是要慎重考虑才行。
8号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,拉来可爱的老头9号,两人在诉说证据,又成功拉到一票,所有完美的证据一一被推翻,原来还存在那么多的漏洞,只是有些人选择视而不见罢了。
剧中也很清晰的传递了一个信息:个人偏见真的很难消除的。十号陪审员对贫民窟这个地方有偏见,转而对贫民窟里的人也有坏印象,认为他们就是这种打架斗殴,滋生事端,不求上进,杀人放火的人。那怎么说服,也说服不了这种人。